暑期档第一个大爆款《南京照相馆》,票房刚起势,这波舆论漩涡就已经杀疯了。说真的,这事搁谁身上,谁都得头大。
电影刚上映那会儿,网上一片欢呼。小伙伴们全都在热议:“哎呦,这题材敢拍,够有胆!”观众席里,亲历过历史的人有,有带娃的家长也有,氛围说不出的沉重。
但你以为就这么完了?不,最具争议的点,反而是电影到底能不能给孩子看。
高叶,片里女主,气场一出来就是“稳”,这次在采访里也是一句话把话题抛出来:“太小的小朋友可能不适合,电影可以等他们长大。”这话音刚落,弹幕区、评论区瞬间炸开锅。
有网友直接上纲上线: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!孩子的血性就该从小培养,怕什么?!”“当年日寇可没因为你小就手软,国耻要牢记!”还有人说得特别直白:“不能让娃成温室花朵,长大容易一碰就碎。”
你说这些话有没有道理?有!但你要说完全没毛病,我还真觉得有点一刀切。问题是,家长想法不一样,娃的性格千差万别,你哪能一句话就全兜住了?
就像我身边那位宝妈,平时看个动画片都得提前审查剧情,这种“血泪史”题材,她说啥都先自己看一遍再说。可另一个朋友,早就带娃刷过《建军大业》了,觉得孩子要学会“什么叫疼”。
真到了现实里,这事根本没标准答案。你说呢?
最神奇的一幕来了,唱反调的不是网友,而是同组演员。
王真儿,片里演赵宜芳的,直接在媒体面前表态:“这部电影适合各个年龄段,可以带孩子去电影院看。”你说巧不巧,前脚高叶刚说不适合,后脚王真儿就说适合,还是同一个剧组,同一部戏。观众肯定看懵了,这到底听谁的?
现场气氛你想象一下,媒体记者一脸“呃……”,观众弹幕一片“互相拆台?主创没沟通好?”有网友调侃:“难道一人一套说辞,票房分层管理?”
说实话,这锅真不能全甩给演员。宣传组如果提前给个统一口径,哪至于让两位女主角各说各话,外界怎么看都觉得有点业余。
高叶的发言,其实挺真诚的。她那种“电影能等孩子长大”的语气,不是冷冰冰的推诿,而是发自肺腑的体谅。毕竟,这种题材再怎么克制,镜头里的血腥都不是闹着玩的,真实历史比电影残酷多了。
我脑海里一下就浮现出高叶受访时的样子:面容冷峻,语气淡定,眼里带着一种“我懂你们担心什么”的安慰。她说这话,应该是见过太多观众泪流满面的场面了。
反观王真儿那边,形象一直都是“明朗健康”,她的发言也带着一种“正能量满满”的自信。可能她自己小时候就被长辈带着看过类似题材,心理承受力强。但你把这话放到所有孩子身上,肯定有家长炸毛。
网上评论区简直沸腾了。有人力挺高叶:“说得好,孩子不是用来练胆的。”也有人站王真儿:“教育要趁早,现实必须直面。”
还有网友精辟总结:“主创团队意见都不统一,观众咋选?”更有网友吐槽:“一部电影,两套说法,票房算谁头上?”
最逗的是,居然有家长留言:“高叶说得对,我家娃看鬼片都得捂着眼,这种别吓着孩子。”也有网友“硬核”:“我小时候就看了,哭一场不至于,能记住历史就是好事。”
我看评论区都快成“家长互怼大赛”了,说真的,这种戏剧性反转,娱乐圈一年都难赶上几回。
说白了,这事儿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——主创团队真该好好沟通沟通,有个统一说法多省事。观众不是傻子,看到台前幕后唱反调,连信任感都要打折。
但反过来想,这恰恰也说明了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三观都不一样。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用同一套标准去评判孩子的抗压能力,更不能一刀切地教化所有家庭。
我倒觉得,这种题材的电影,家长得有点“自知之明”,了解自家孩子能不能扛得住。别硬着头皮去凑热闹,也别因为怕出事就啥都不看。电影拍出来了,历史也不会消失,孩子啥时候准备好了,啥时候看都不晚。
你们说是不是?
再回到这个“现场拆台”的话题,说真的,这事儿真不至于让主创团队背太大锅。毕竟,娱乐圈里这种“社死现场”年年都有。只是没想到这回轮到《南京照相馆》,而且还是这么大尺度的历史题材。
我看高叶那番言论,其实很温柔;王真儿说得也有理,只是侧重点不同。要真较真,观众自己心里其实比谁都清楚:什么能看,什么不能看,家长心里有数,孩子心理底线家长更有数。
历史不能忘,成长不能被吓坏。怎么平衡?还是得看每个家庭的选择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写到这儿,我脑子里还在回荡一句网友的话:“电影在哪里,孩子啥时候看是家长自己的安排,不存在统一答案。”这句话说得好,接地气,也够实在。
要我说,主创团队下回宣发,还是提前统一下口径吧,别让演员一个唱红脸,一个唱白脸,观众都看懵了,媒体反而有了新话题。
你家孩子会看《南京照相馆》吗?你觉得这类题材到底适不适合孩子?
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,聊聊你们自己的想法和选择~你们的一句留言,可能就是另一个家长的参考。
网配查-配资导航网-配资世家股票配资网址查询-配资公司10大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