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阴病,吐利,手足逆冷[1],烦躁欲死者,吴茱萸汤主之(309)。
【校勘】
[1]逆冷:《成本》作“厥冷”。
【提要】
寒浊阻塞,烦躁欲死的治法。
【语释】
烦躁欲死,即烦躁难忍,是寒邪阻塞中焦所致。胃寒生浊,升降失司,故伴见上吐下利;阳气受到阻遏,故手足逆冷。此属正虚而邪实,与少阴病四逆、吐利,最后阴阳离决的烦躁不同。当温胃降浊,以吴茱萸汤主之。服后寒浊一开,升降正常,则诸证自止。
少阴病,四逆,其人或咳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①者,四逆散主之(318)。
【注释】
①泄利下重:即大便重坠不爽。
【提要】
阳被湿郁的证治。
【语释】
湿邪内郁,阻遏阳气的出入,故四逆;湿 滞小肠,不能泌别汁以入膀胱,就会小便不利;湿滞大肠,传导不畅,能腹中作痛,或泄利下重。如湿重形成水气,又能犯肺作咳,或凌心作悸。这些症状,都极似少阴虚寒证,但是少阴虚寒,一般是小便自利,其下利是清彻鸭溏,腹痛是痉挛拘急。而湿郁的患者,却常见小便不利。尤其湿性粘着,所以其腹痛是绵绵下坠,其泄利也是重坠难出,与真正的少阴虚寒证是不同的。当升阳导滞,以四逆散主之。
本证五个“或”字,其中咳和悸是可有可无的兼证。小便不利,虽然也是兼证,但临床一般常见。唯有腹中痛和泄利下重,才是本条的主证,二者至少必见其中之一。至于四逆,只有在阳郁过甚时才出现,如果阳郁不重,也可能不四逆。因此临证时,只要具备了主证,即使不四逆,也要用本方。
四逆散方:
甘草(炙) 枳实(破,水渍,炙干) 柴胡 芍药
上四味,各十分,捣筛,白饮和服方寸匕, 日 三 服。 咳者,加五味子、干姜各五分,并主下利。悸者,加桂枝五分。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五分。腹中痛者,加附子一枚,炮令坼①。泄利下重者,先以水五升,煮薤白三升,煮取三升,去滓,以散三方寸匕,内汤中,煮取一升半,分温再服。
【注释】
①炮令坼(chè音掣):即炮到使药(此处指附子)裂碎的程度。
【方解】
枳实破气滞,芍药破阴结,利小便,柴胡启阳气外达,炙草调中。
加减法:咳嗽加干姜温肺散寒,五味子敛肺气。二药又能温中固肾,故并主下利。小便不利加茯苓利水。心慌加桂枝宣心阳。腹中痛加附子助阳气以化湿。泄利下重加薤白疏气滞以通阳。
【临床应用】
四逆散能疏肝,导滞,健胃,据药理试验,有护肝、降酶等作用,能改善肝胆功能和胃肠活动。凡证见阳郁气滞的肝病、胆道疾患、胃脘痛、腹痛、胸膜炎及肋间神经痛所致的胁痛,吐泻,痢疾,发烧,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。最近报道还可以用于治疗急腹症、急慢性乳房炎、颈淋巴结肿大及颈淋巴结核,月经不调,子宫脱垂、疝气等症。
少阴病,下利六七日,咳而呕渴,心烦不得眠者,猪苓汤主之(319)。
【提要】
膀胱湿热,心烦不得眠的证治。
【语释】
本证属阴虚膀胱湿热所致。下利、咳、呕、渴等证并见,是水气不化的特征。膀胱湿热,尿窍不利,水气不能出下窍,就犯肺则咳,犯胃则呕;水湿内阻,津不上承,则渴欲饮水;水热搏结,扰于心神,则心烦不得眠;水湿偏渗大肠则下利。
本条虽未提小便情况,可测知小便必短而赤涩。治疗宜育阴清热利水,以猪苓汤主之。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干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(320)。
【提要】
燥屎宿食的急下证之一。
【语释】
得病二三日,具有阳明病可以考虑攻下的症状,同时又突出的是口燥咽干,这是燥屎宿食内结,土实克水,津液迅即将竭。应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。
【按语】
自此以下三条,述证简单,而竟用峻剂大承气汤,人多怀疑。却不知条文中既然提出“宜大承气汤”,则大承气汤的主证,如腹满、不大便等症自然包括在内。但这些症状,并不须要急下,只有在兼见津液将竭的情况下,如本条的“口燥咽干”,下条的“自利清水”、“腹胀不大便”等,才是急下证。为了突出急下证,所以其他大承气汤的一般见证从略。
少阴病,自利清水,色纯青,心下必痛,口干燥者,可下之[1],宜大承气汤(321)。
【校勘】
[1]可下之:《成本》、《玉函经》作“急下之”。
【提要】
燥屎宿食的急下证之二。
【语释】
“心下痛”,是宿食内结,“下利清水,色纯 青”是所下全是津液,毫无粪便。这是肠欲传导下行,而宿食燥屎不动。尤其患者已到了口中干燥的程度,津液下注仍有不尽不止之势,故应急下存阴。
少阴病,六七日,腹胀[1]不大便①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(322)。
【校勘】
[1]胀:《脉经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千金翼方》均作“满”。
【提要】
燥屎的急下证之三。
【语释】
①患者六七日不大便,而腹中胀满难忍,这是少阴津液素亏,无水舟停。若稍一迟误,恐津液更虚,下亦不及,故应急下。
【按语】
以上三证,其实都是胃家实,只是由于少阴素虚,伤及肾水,出现了口燥咽干、自利清水,以及肾水内竭,精神不支等少阴病情和症状,才列入少阴篇。这和阳明府证中的三急下证,是一种病机,两种反应。方剂虽然相同,但在阳明是泻阳明以自救;在少阴是以泻阳明为手段,救少阴为目的。宜大承气汤的“宜”字,有斟酌考虑之意,即在某些情况下,小承气汤亦可选用。
少阴病,饮食入口则吐,心中温温[1]欲吐,复不能吐。始得之,手足寒,脉弦迟者,此胸中实,不可下也,当吐之。若膈上有寒饮,干呕者,不可吐也,当温之,宜四逆汤(324)。
【校勘】
[1]心中温温:《玉函经》作“心下唱唱”,《千金方》作“愠愠”。
【注释】
胸中实:指胸中痰结。
【提要】
少阴里寒与胸中痰实的辨证与治疗。
【语释】
进食时入口即吐,未进食时,又欲吐不吐,这在胸中停痰,或寒饮凌膈时,都能出现。其鉴别法是:胸中停痰的,由于痰阻胸阳,一发病就必手足寒,气血运行受阻,脉必弦迟。而寒饮凌膈的,是脾肾阳虚不能化饮,其手足寒是逐渐形成的,并且寒饮上凌,必干呕,脉当沉微而不是弦迟。所以前者属实,而后者为虚,前者当用瓜蒂散吐之,后者宜四逆汤温之。
结语
烦躁、吐利、四逆、口燥咽干,都是少阴病常见的症状。但这些症状的出现,决不限于少阴心肾本身的病变,除心肾病之外,也常在别的情况下出现。为了便于鉴别,把这些病称为类少阴病。
胃寒夹浊,阻塞中焦,吐利、厥逆、烦躁欲死的,宜温胃降浊,用吴茱萸汤。
阳被湿郁,厥逆、腹痛,泄利下重的,宜升阳破滞,用四逆散。
膀胱湿热,水气内泛,小便不利,下利,咳而呕渴,心烦不得眠的,宜渗利湿热,用猪苓汤。
燥屎内结,口燥咽干,自利清水,腹胀不大便的,急下救阴,宜大承气汤。
胸中痰实,温温欲吐,手足寒,脉弦迟的,当吐之,宜瓜蒂散。
本文选自李克绍《伤寒论语释》,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,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网配查-配资导航网-配资世家股票配资网址查询-配资公司10大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